师资队伍

付国占

2017年09月06日 16:06  点击:[]


 

付 国 占

 

 



职称/职务

教授/博导

开设课程

作物栽培学

研究方向

作物生理生态

电子邮件

gzfu@haust.edu.cn

 

个人简介

付国占,男,河南禹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洛阳市优秀专家,洛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政协洛阳市委员会智库专家,洛阳市产业扶贫项目技术专家,河南省农业出国进修人员协会理事、洛阳市农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学、科研与推广工作。主持、参加完成国家、省、市级重大科研课题十余项在作物抗旱生理生态理论与技术、作物节水生理生态理论与技术、保护性耕作理论与技术、作物高产生理生态理论与技术、作物优质生理生态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河南省星火二等奖和三等奖1项、河南省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1项。出版《保护性耕作理论与技术》、《河南玉米》、《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等著作7部,在PLoS ONE中国农业科学《农业工程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一)教育经历

1980.09-1984.07:河南农学院农学专业本科,获农学学士学位1998.10-2001.06:

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硕士研究生,获农学硕士学位2003.09-2007.06:

山东农业大学作物学博士研究生,获作物学博士学位

(二)工作简历

1984.07-1985.07. 豫西农业专科学校农学专业见习

1985.07-1991.10.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农学专业助教

1991.10-1997.11.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农学专业讲师

1997.11-2002.06.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农学专业副教授

2002.06-2005.11.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副教授

2005.11-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教授

1990.04-1990.12. 日本东京都农协研修

(三)学术兼职

1.河南省出国进修人员协会理事长2.洛阳市农学会副秘书长 

社会服务

1.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2.主持完成河南省科普和实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4项。3.常年为基层农技人员、基层领导干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荣誉奖励

1.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品质形成机理及氮磷钾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200711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第3名;2007-J-024-R03/10

2.高产、优质、广适玉米单交种豫玉28号的选育和推广,200612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第5名;2006-J-26-R05/10

3.土壤物理性质对玉米的生态生理效应及其关键调控技术研究,200312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第5名;2003-J-016-R05/10

4.河南省贫困地区粮食增产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20001028日,河南省星火奖评审委员会河南省星火奖贰等奖,第3名;00029

5.夏玉米高产群体动态质量指标及栽培调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9991028日,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第6名;99073

6.种法结合提高旱地小麦水分增产效益的研究与应用,19981010日,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第6名;98055  

7.超高产小麦氮钾关系及其运筹模式的研究与应用,19971115日,河南省星火奖评审委员会河南省星火奖叁等奖,第9名;9756

8.玉米抗旱生理特性及抗旱栽培技术措施的研究,19921030日,河南省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贰等奖,第8名;

9.高职高专教育农学专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的研究与实践,20051月,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3名;豫教[2004]11861

10.农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16年10月,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三名,豫教【2016】24005

 

科研情况

(一)科研项目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河南多热少雨区小麦-玉米周年集约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2018YFD0300707),“玉米抗旱丰产增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子项,38万

2.河南省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有机杂粮生产技术示范推广,173400410091,5万元

3.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小麦叶面肥试验研究,220100505万元

4.河南省农业厅,不同耕作方式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培肥地力试验研究,220100495万元

5.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夏玉米抗旱播种量化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13210211002810万元;

6.河南省超级产粮大省奖励资金扶持粮油良种培育项目,小麦-玉米农机农艺配套简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22010023 5万元

7. 河南省重大公益性科研项目:河南省玉米水稻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091100910100(专题主持)5万元

8.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黄淮南部(河南)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子课题:“豫南雨养区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专题 2006BAD02A07-3(专题)15万

科研论文

1.Zhang L ,Wang J, Fu G(通讯), Zhao Y (2018)Rotary tillage in rotation with plowing tillage improves soil properties and crop yield in a wheat-maize cropping system.PLoS ONE13(6):e0198193.

2.张莉,李友军,付国占(通讯),焦念元,张洋洋.轮耕对冬小麦田土壤酶活性时空变化的影响.麦类作物学报,2014,34(8):1104-1110

3.张权,张莉,焦念元,李潮海,付国占(通讯).隔年深耕对夏玉米花后叶片衰老和子粒产量的影响.玉米科学,2013,21(5):62~65

4.顾顺芳,王振华,张新,张前进,郭书亚,张权,焦念元,尹飞,付国占(通讯).轮耕对豫南雨养区夏玉米叶片衰老代谢及产量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2013,29(6):154-159

5.郭书亚,张新,张前进,王振华,李亚贞,顾顺芳,焦念元,尹飞,付国占(通讯).秸秆覆盖深松对夏玉米花后穗位叶衰老和产量的影响.玉米科学,2012,20(1):104-107

6.李亚贞,焦念元,尹飞,郭书亚,王振华,张新,张前进,焦万松,付国占(通讯).垄沟种植对土壤水分变化及夏玉米生育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3):140-143

7.付国占,严美玲,蔡瑞国,贾秀领,田雷,曹鸿鸣,王振林.磷氮配施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和面团特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8,41(6):1640-1648

8.付国占,李潮海,王俊忠,王振林,曹鸿鸣,焦念元,陈明灿.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52-56。

9.付国占,李潮海,王俊忠,王振林,曹鸿鸣,焦念元,王小东.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叶片生理功能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0155-0160

10.付国占,李潮海,王俊忠,王振林,曹鸿鸣,焦念元,陈明灿.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光合产物生产与分配的影响.华北农学报,2005,20(3):12-15

11.付国占,王俊忠,李潮海,曹鸿鸣,王振林,焦念元,李春霞.华北残茬覆盖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夏玉米生长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4):62-66

12.付国占,王俊忠,李潮海,刘素云,赵宇,焦念元.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夏玉米营养生长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2005,(3)

13.付国占,李友军,史国安.增施钾肥对旗叶活性氧代谢及产量的影响.麦类作物,1997,17(5)

14.高产小麦前氮后移施肥对旗叶衰老及子粒产量的影响.麦类作物,1997,17(增)

15.付国占.日本蔬菜出售规格的标准化.世界农业,1997,(6)

16.付国占,李友军,史国安,陈明灿,马庆华. 郑旱一号抗旱的形态指标研究.河南农业科学,1997,(7):5-7

17.付国占,李友军,史国安,郭香凤. 前氮后移施肥对小麦旗叶生理功能及产量的影响.河南农业科学,1998,(1) :3-5

18.付国占,王振华. 豫玉18号玉米高产的形态及生理特点研究.华北农学报,1998,10

19.付国占,李友军,李春霞,史国安,刘素云. 钾素对小麦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影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9,30(6):617-620

20.付国占,李友军,陈明灿,郭子琦. 河南省旱农地区农业开发措施探讨.河南农业科学,2001,(7):32-34

教材、著作

1. 保护性耕作理论与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8,主编

2. 优质专用小麦保优调肥理论与技术,科学出版社,2008.9,参编

3. 设施农业,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9,参编

4. 作物覆盖栽培技术大全,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副主编

5. 农作物耕作栽培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9,参编

6. 河南玉米,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6,参编

7. 农作物间作套种实用技术,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5,参编

8. 农业技术小百科,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4,参编 

 

 

 

上一条:冯雅岚

下一条:高双成

教育部 河南省教育厅 科学技术部 河南省科技厅 农业农村部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西北农业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