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

2022年05月04日 10:31  点击:[]


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学位授予

单位

名称:河南科技大学

代码:10464

 

授权学科

(类别)

名称:生态学

代码:0713

 

授权级别

博士

硕士

 

 

 

2022 4 28


 

一、本报告采取写实性描述,能用数据定量描述的,不得定性描述。定量数据除总量外,尽可能用师均、生均或比例描述。报告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数据应确属本学位点,必须真实、准确,有据可查。

二、本报告的各项内容须是本学位点2021年度的情况,统计时间以20211231日为截止时间。

三、本报告所涉及的师资内容应区分目前人事关系隶属本单位的专职人员和兼职导师(同一人员原则上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或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统计或填写)。

四、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科研奖励、教学成果奖励等)应是署名本单位,且同一人员的同一成果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或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统计或填写。引进人员在调入本学位点之前署名其他单位所获得的成果不填写、不统计。

五、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一律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后编写。

六、本报告文字使用四号宋体,字数不超过15000字,纸张限用A4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河南科技大学生态学学科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开始招收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分别于2013年和2017年获得河南省第八、第九批省级重点学科支持,2021年入选河南省博士一级学位授权点培育学科。2018年,学科通过国家学位点合格评估。“十三五”期间,生态学学科共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级项目等20余项,总经费20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百篇。目前共有3篇硕士学位论文获得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进入“十四五”时期,学科组成员锐意进取,不断发展。近两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1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高研究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建设,推进科教融合培养。通过加强指导,尽早让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文献阅读和科学写作技能,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着力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021年学科共有16名在读研究生,发表论文10余篇。2021年新招收硕士研究生7名。

 

(一)培养目标与标准

1.培养目标

为适应河南省和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生态学领域人才,本学位点硕士研究生设定以下目标定位: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扬习近平新时代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具有严谨的学风和健康的身心,拥有崇高的学术道德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具备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知识、系统的研究方向、专门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近况;初步具备独立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相关实验技能和分析软件。具有生态学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了解研究方向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3)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搜索和阅读相关外文资料,初步独立撰写文章,并具有较好听说能力。

2.学位标准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生本人从事的试验、观测和调查的数据和相关结论为主。论文撰写必须在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要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对所研究课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体现出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所撰写论文应广泛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体现一定的学术价值或重要的应用价值。本学科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其主体需是自己的主要研究结果,不能仅是没有研究论证成分的报告类文字;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论或较重要的实用价值,对学科某一方向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论文格式应该符合科学论著及本学科的基本要求。

研究生在获得硕士学位时必须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或要求:(1)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27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4学分,科研素质培养(必修环节)应修满3学分。学位课不少于14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10学分。学位课中,公共必修课应修满8学分,专业基础课不少于6学分。非学位课中,专业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2)科研素质环节主要考核项目为学术活动、专题研讨、论文选题三个方面。(3)创新能力主要考核项目为学术论文发表、科研实践、独立研究与自主创业及其它各类创新活动等。(4)硕士生在完成上述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学位论文要经过选题、中期考核、预答辩、专家盲审、修改、答辩等环节,依次通过后授予硕士学位。

 

(二)基本条件建设情况

1.培养方向

学位点主要通过高级农业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植物保护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掌握扎实的生态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生态经济理论等,并具有较强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生态学各领域的思维能力与科学研究、实验技能与胜任务实岗位等方面,受到规范化训练。该学位点依据自身特色设置了以下三个培养方向:

1)植物生态学:以黄河流域中段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为导向,依托区域特色植物资源优势,开展了丘陵山地牡丹、作物的栽培理论与水土保持效应研究,在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挖掘、植物水分生理生态机制以及旱地作物保水增效、牡丹开花衰老生理机制方面具原始性创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2)可持续生态学:以农田、丘陵草地等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水资源时空分布及其可持续利用,氮循环过程及其对草地、农田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影响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土地不同优化利用方式对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及雨水高效利用机制、根叶通讯机制下氮循环调控根源信号对玉米等作物水分高效利用及生产力促进的效应,以及对黑麦草草地生产力持续提高的促进效应的研究等方面成果显著。

3)生态系统生态学;以黄河流域人工与自然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碳达峰与碳中和为目标,开展了河南省暖温性草地群落的放牧再生性补偿与其固碳潜力关系、高山草甸群落传粉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构建机制、玉米花生间作提高玉米固碳能力等研究。

2.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31名,其中硕士生导师18名。其中,可持续生态学方向专职导师8生态系统生态学方向专职导师5人;生态系统生态学方向专职导师5人。学科点正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人数比例为100%,正教授人均年平均给本科生上课门数1.2,正教授人均年平均给本科生上课课时数49.3。近年来,学科从武汉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引进优秀博士5人,加强了学科师资力量,优化了学科年龄和学缘结构,其中7人次已经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16人,1人次获得中原学者资助,1人次获得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资助,1人次获得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本学科专任教师人员规模及结构如下:

 

专业技术职务

合计

35

及以下

36

45

46

55

56

60

61

及以上

博士学位人数

具有境外经历人数

硕导

人数

正高级

9

0

0

2

7

0

9

2

9

副高级

16

0

9

6

1

0

15

2

9

其他

6

3

3

0

0

0

6

2

0

总计

31

3

12

8

8

0

30

6

18


 

3.科学研究

1)本学位点本年度在研的代表性科研项目:

牡丹花期性状的遗传及分子调控机制解析(U180423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点项目

201901-202012

侯小改

211

异种花粉落置作为潜在选择压力对植物生殖成功的影响(320715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

202012-202412

方强

58

传粉者在同域开花物种之间的混访和花粉传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

201701-202012

方强

62

圆柏硅积累过程与水力结构的关系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3196044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

201901-202312

张有福

60

基于鼠类介导的种子扩散过程研究退耕还林区栓皮栎天然林和刺槐人工林的相互作用(U200415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

202010-202312

杨月琴

50

钼矿区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与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

202201-202512

石兆勇

58

生物炭输入对旱作玉米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及菌根调节机制(3170036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

201801-202012

王艳芳

26

不同种源桃儿七中鬼臼毒素含量差异的分子机制(8180365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

201901-202112

刘伟

20

牡丹miR414调控脂肪酸分解酶应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

河南省科技厅

优秀青年基金

201901-202312

郭丽丽

20

农林交错地带的传粉网络动态结构和物种互作关系

河南省科技厅

优秀青年基金

202012-202312

方强

25

4.教学科研支撑

(1)学位点本年度主要论文成果:(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题目

作者

杂志

Increasing   corn compensatory growth upon post-drought rewatering using ammonia-oxidising   bacterial strain inoculation

王晓凌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Quality   evaluation of 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 (Royle) Ying based on active   compounds, bioactivities and RP-HPLC

 fingerprint

刘伟

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s of iron and nitrogen use in peanut (Arachis hypogaea   L.)-maize (Zea mays L.) intercropping 

on a calcareous soil

焦念元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Dynamics   of microbial diversity during the composting of agricultural straw

常会庆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toichiometry   of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shrub organs linked closely with   mycorrhizal strategy in northern 

china

石兆勇*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Molecular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in mt. taibai of qinling

 mountain.

石兆勇*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Effect   of cultivation methods on seed yield traits, oil yield,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s of cultivated Paeonia ostii

刘伟*

HortScience

Biochemical   and photosystem characteristics of wild-type and Chl b-deficient mutant in   tree peony (Paeonia 

suffruticosa)

张利霞

Photosynthetica

Alterations   to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is driven by warming   at specific elevations

石兆勇*

PeerJ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nd exogenous melatonin   alleviates drought stress and 

improves plant growth in tobacco seedlings

刘领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Combined   effects of biochar and chicken manure on maize (Zea mays L.) growth, lead   uptake and soil enzyme 

activities under lead stress

刘领

PeerJ

Pollinator   sharing among co-flowering plants mediates patterns of pollen transfer

方强*

Alpine   Botany

Effects   of rhizosphere soil nitrification on the compensatory growth of Italian   ryegrass (Lolium multiflorum 

Lam) based on

王晓凌*

Grassland   Science

Influence   of illumination timeandsoil moisture on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establishment of Magnolia 

sprengeri Pamp.

刘伟*

HortScience

Seedling   recruitment in response to artificial gaps: predicting the ecological   consequence of forest disturbance

张明明

Plant   Ecology

Lea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mycorrhizal   type traits of legume species

石兆勇

Legume   Research

Cross   pollination of different peony cultivars with ‘Feng dan’

乔琦*

Ciência   Rural

降水变化与氮添加对晋北盐碱化草地土壤净氮矿化的影响

赵威

应用生态学报

Cu2O   纳米颗粒对小麦根系形态及遗传毒性的影响

马占强

应用生态学报

生物炭对褐土旱地玉米季氮转化功能基因、丛枝菌根真菌及N2O释放的影响

刘领

生态学报

增温增CO2对玉米||花生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焦念元*

作物学报

P水平对不同茬口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焦念元*

中国农业科学

耕作方式和氮肥用量对旱地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黄明

中国农业科学

淹水对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的影响

王旭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乙烯代谢和能量状态对巴茨拉牡丹切花瓶插品质的作用研究

史国安*

园艺学报

乙烯促进牡丹洛阳红切花花瓣脱落与内源生长素的关联性分析

史国安*

中国农业科学

施用高量堆肥污泥提高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酸性水稻土pH和碳组分活性

常会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磷肥施用量对石灰性土壤磷组分和作物磷积累量的影响

徐晓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5.奖助体系

河南科技大学构建了完备的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

1)建立完善的研究生申诉机制,按照《河南科技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办法》实施,目前还未出现因违纪而申诉的研究生。

2)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奖惩助体系包括研究生奖助制度《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管理办法(修订)》执行,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助学金奖等多层次的奖励体系。其中,2020级和2021级学业奖学金为每生每年8000元、6000元和4000元,覆盖率为100%

准为2万元//年,发放比例2.5%。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分为三等, 2020级和2021级分别为每生每年8000元、6000元和4000元,覆盖率为100%

助学金:

研究生助学金。发放比例为100%2019级研究生6000//年。2020级和2021级研究生第一学年7000//年;第二至三学年实施分类资助,不低于8000//年,其中国家提供6000//年,学校提供1000//年,导师提供≥3000//年。

其它助学金。包括助研,按《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助研津贴发放管理办法》执行;助教,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助管,按《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助管工作实施细则》执行;助困,对经济特别困难、困难和较困难的研究生每人每年资助2000元、1000元和500元,资助比例为不超过我校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总人数的3%,按《河南科技大学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资助办法》执行。


 

(三)人才培养情况

1.招生选拔

“十三五”以来,学科生源主要以本校考研或外校考研,总体上生源充足,专业基础扎实,生源质量整体进步。2021年度本学位点学硕研究生报考数量为14人,录取7人。为进一步保证生源质量,学科通过加强宣传力度,扩大生态学影响力和吸引力。充分利用本科生导师制等途径,鼓励学生推免或报考生态学科,通过公平竞争,提供较为优厚的奖助学金吸引优秀生源加入等。

2.思政教育

学科积极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学校思政建设带动学科思政教育,构建了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学科教师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及全国人大第十三届三、四次会议精神,在学校及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政治思想建设为统领,以加强教工党支部和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为立足点,坚持党建与业务双向融合,同向提升,形成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态势。

具体工作中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治学修身”教育活动,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学者的学术人生”报告会、“身边的榜样”优秀学子风采展、研究生“学术沙龙”,院、系学术交流等活动,全面加强教工与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工作,使其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教工与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亦得到有力彰显。

实验室和科研团队依托生物科学系支部,进行多种形式的党建活动。研究生支部获得2021年校级样板党支部,生物科学系支部获得2021年校级样板党支部。科研团队的带头人充分发挥党员相逢模范作用,在科研和教育工作中真正起到表率。一位教师获得省教育厅师德师风二等奖。

3.课程教学

本学位点课程教学质量良好并根据教学督导组及学生反馈持续改进。学位点共开设核心课程20余门,列表如下:

 

课程名称

授课教师

高级生态学

王晓凌

生态系统生态学

赵威

可持续生态学

张有福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

徐国伟

群落生态学

方强

恢复生态学

马占强

专业英语

方强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

乔琦

生态学研究方法

刘玉华

生态统计分析

王春平

植物生理生态学

赵威

分子生态学

郭丽丽

化学生态学

亓琳

农业生态学

史纪安

生态学原理与应用

王晓凌

微生物生态学

宋鹏

植物生理研究技术

王征宏

生态工程与生态修复

马占强

景观生态学

史纪安

SCI论文写作技巧与实践

张有福

4.导师指导

研究生导师坚持正确思想引领,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职责。在日常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导师担负着全面培养研究生的责任,对研究生思想、学习、科研及生活进行全面指导,科学公正参与招生、精心尽力投入指导,正确履行指导职责,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把关学生论文质量。论文撰写过程严格要求复制比,全部硕士论文盲审评价,提升发表论文质量,积极申报省级和校级优秀论文,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制度化约束。关注研究生思想状态、学业与就业压力,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全面促进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而提高自身水平。学校还出台了《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河科大研[2017]36号),学科依据该规定进一步规范导师队伍管理,所有研究生导师具有较为坚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具有较强的解决行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成立以来,未发生违反指导教师行为准则的事件,有力的保证了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

5.学术训练

学科为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兼顾人才培养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加强科教融合,产学研结合。学科与河南省科技厅、洛阳市科技局、洛阳市农科院、河南多个森林自然保护区单位建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科在着力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维护地方生态意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助力。学科依据学校制定的研究生培养相关政策,加强制度管理,着力强调实验室安全和野外安全保障,学科拥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撑。助研津贴由导师承担,由研究生导师每月发放给研究生每人每月200-600元计发。

6.学术交流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一是学科定期举办“学术人生”系列讲座,并且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举行学术讲座,并且与其他兄弟单位进行多层面的交流,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认知和国际化视野。二是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并作报告,多名研究生在疫情期间参加网络会议并作相关工作报告。学科多名骨干成员担任Ecology LettersNew PhytologistJournal Of Plant Ec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7.论文质量

本学位点学位论文在各类论文抽检、评审中的情况和论文质量分析。一是严把论文质量关,制定出台了《河南科技大学学位论文文字重复的处理规定》(河科大研〔201729 号)等系列制度,加强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学位论文检测盲审等过程管理;二是重视学位论文检测盲审结果应用,学位论文检测盲审结果直接与导师招生资格和学院年度考核挂钩;三是建立优秀论文奖励制度。出台《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及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河科大研[2017]33号),对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及其指导教师进行奖励。学位点成立以来,未发生违反指导教师行为准则的事件,有力的保证了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

8.质量保证

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建立了完善的研究培养计划,从导师培训、培养过程、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均制定和完善均有明确说明,如下:

1)在研究生院的要求下,学科定期组织新增研究生导师岗前培训,岗前培训将作为导师上岗的必备条件之一。凡新增的硕士生指导教师均需进行上岗培训,未参加培训者,学校将不予发文认定其导师资格。2021年新聘导师培训因疫情原因推迟与20223月集中进行。

2)为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学科制定各专业研究生基础课、专业课的核心,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每一学期都由本学院的学术带头人给研究生开设不同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展望,开拓他们的视野和崇尚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教学素质。每年开展学科研究生科技论坛等活动,加强学生的科研训练力度。在研二第一学期,要进行学科研究生开题工作,每个学期要进行研究生中期考核,研究生第四学期第一周内将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报告统一报送研究生处检查并存档。

3)学科统一使用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对所有各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结果参照《河南科技大学学位论文文字重复的处理规定》(河科大研〔201729 号)执行。同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论文送审之前需填写《河南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资格审批表》,并需本人承诺,经导师、学院分管领导、学科点专家组和研究生处审核通过方可进行学位论文送审工作。

9.学风建设

加强学术规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校出台了有关学术不端行为查出的一系列办法,进一步规范学术行为,严明学术纪律,维护学术道德,预防学术腐败,在学校广大师生中营造求实、诚信、向上的学术风气。结合科学道德和学风宣讲教育等工作,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做好学习宣传和实施工作。学校将学风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利用入学教育、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和毕业审核等各个环节,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目前学科未发生学术不端行为。

10.管理服务

学校研究生协同学院专职人员全面组织、协调研究生录取,制订培养和管理制度,进行学位授予和质量监督工作,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落实和执行规章制度,以及研究生教学日常管理工作。

多年来学院研究生管理人员尽职尽责,未发生管理失误。2021年对在读生态学16位研究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课程安排满意且主动去学习的学生占100%;对奖学金评定满意的占94%;对导师指导情况满意的占100%;对学校图书馆、校园设施等服务满意的学生占88%

学校不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相继出台了《河南科技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河科大研[2017]31号)、《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术成果社会评价认定办法》》(河科大研[2017]26号)等从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论文等各环节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此外,还相继出台《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河科大研[2017]34号)等文件,通过优厚的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严查实验室安全隐患等切实维护研究生权益,得到一致好评。

11.就业发展

本专业学位点重视学生的就业情况,导师根据学生的情况,为毕业的研究生主动联系工作,2021年度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7人,毕业硕士研究生4人,考取博士研究生2人(占比近50%),研究生毕业率100%,一次就业率100%。近年的毕业生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任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服务贡献情况

1.科技进步

本学位点依托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多个省级平台,围绕生态学发展中的前言问题和农业生产需求,开展了作物生态与耕作技术研究、植物多样性研究和群落生态学研究等。其中,植物生态学以黄河流域中段水土流失问题为导向,依托区域特色植物资源优势,开展了丘陵山地牡丹水土保持效应研究,在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挖掘、牡丹开花衰老生理机制方面具原始性创新。可持续生态学以农田、丘陵草地等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水资源时空分布及其可持续利用,氮循环过程及其对草地、农田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生态系统生态学以黄河流域人工与自然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河南省暖温性草地群落的放牧再生性补偿与其固碳潜力关系、高山草甸群落传粉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构建机制等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经济发展

学位点立足农学院“与农相关”的实际情况,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引领下,将科研工作与时代需求相结合,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和示范,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主要的做法包括:(1)协同科研调研活动,做好宣传和技术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着力推广科研成果,服务当地牡丹产业的发展;(3)促进研教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做好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4)跨越生态学、作物学和社会学之间的界限,服务于生态农业发展。

学科围绕牡丹、牧草、药用植物、林木植物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和科技特派项目,依托学院现有科研平台,先后与洛阳市神州牡丹园艺有限公司、普莱柯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济南丰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重点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横向科研合作项目7项,签约金额近20余万元;完成成果转化4项,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近100万元。

在参与政策法规、标准与规划制定方面,生态学专业积极参与各级别的智库建设工作,团队成员目前1人入选河南省中药材首席岗位科学家,1人入选洛阳市政协智库专家。

在行业人才培训方面,本学位点专家教师积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赴实地或利用网络直播技术开展相关培训。学科参与河南省产业科技服务团和科技特派员工作,利用洛阳地区牡丹资源优势,在牡丹种质资源创新、花期调控与切花技术、油用牡丹产业化开发等方面研究成果突出,并将研究成果融入智库建设,推动牡丹产业的发展,为区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针对豫西多旱、贫瘠的自然条件,利用富硒、昼夜温差大区位优势,瞄准耐旱耐瘠作物为精准扶贫抓手,将生态学科研与作物品牌化、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参与建设的产业化项目,被洛阳市委书记李亚命名为“岭上硒薯”,得到了省委副书记喻红秋、副省长武国定等领导的肯定。

3.文化建设

在文化宣传方面,本学位点教师利用承担的课程教学机会,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学农、知农、爱农,提高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学科团队主导的卓越农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应用,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学术组织方面,学科多名骨干成员担任Ecology LettersNew PhytologistJournal of Plant Ec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学科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立足河南省和洛阳市的地区优势,开展科学普及、行业培训和社会公益活动。学科成员多次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以科技特派团、试验基地等作为推介,赴实地或利用网络直播技术开展有关农业生产技术、农民素质教育等培训,累计培训人员500余人次。特别是在牡丹和旱地作物方面,所培训人员在相关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牡丹作为洛阳市重要的旅游资源,学科成员的牡丹栽培和选育培训,以及志愿者招募和培训,为洛阳市牡丹花会的顺利召开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在河南省级新闻客户端等新闻媒体报道,成效显著。通过防疫抗疫募集、抗疫抗洪志愿服务等途径开展公益服务活动。

4.服务社会典型案例

近年来,学科大力引进人才,其中,从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共引进优秀博士5名,学科成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占比达95%。学科积极培养青年教师队伍,植物生态学方向重视团队建设,构建了年富力强(70+80+90+若干研究生)的植物生态学研究团队。方强先后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Ecology(两篇Article),OikosAnnals of Botany等主流生态学和植物学期刊,2021年获聘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80后教师逐步成长为核心骨干,在学科研究领域起到引领作用。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科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按学科方向组建导师团队认真负责,悉心指导。高低年纪研究生间建立了良好的传、帮、带氛围。近3年来,学科共毕业硕士研究生10人,累计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方强副教授指导硕士研究生张涛在Alpine Botany发表SCI论文1篇。专业学位研究生秦蓉蓉一作发表SCI论文2篇。研究生毕业就业率达100%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规模受到限制。相比2018年评估,学科在研究生培养人数方面无明显变化,近五年学硕人数平均6/年,尽管培养成效有明显进步,发表论文质量提升,但受限于招生人数,整体科研产出仍旧较少。相比之下,河南师范大学生态学学科学硕在20202021年分别招生1113人。

2)学科人才引育存在瓶颈,引进高端人才困难。由于各方面原因,学科3年共引进博士毕业生2人,但是对国家优青及以上项目获得者缺少吸引力。学科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成效显著,3年来晋升教授1人,副研究员2人,1人获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1人两次申报国家优青项目,均未获得。

3)学科平台多而不强。学科拥有多个省级工程中心和省重点实验室,但是缺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目前不是博士授予权单位,限制了人才培养规模和高层次人才引进。

 

三、下一步建设计划

人才培养:提高研究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首先,适应时代发展,着眼未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建设,推进科教融合培养。其次,因材施教,加强导师团队对研究生的多对一或一对一指导,尽早让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文献阅读和科学写作技能,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着力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师资队伍:学科资源分配合理聚焦,培养与引进齐头并进。首先加强学科研究团队建设,结合内部评价和专家评审机制,聚焦资源优先培养有潜力的骨干教师,助力获得突破性成果。在科研条件、研究生招生和团队建设上向青年骨干教师倾斜。同时考虑长远发展,讨论并确定培育未来5-10年有潜力的研究方向。其次充分利用国家、省市以及学校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积极主动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的高水平人才或科研团队,强化学科师资队伍,提高竞争力和知名度。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凝练学科特色,加强平台建设,服务地方发展。对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着眼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发力生态系统能量物质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加强学科点内部交流,积极举办国家基金申报论证会,支持年轻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高学科成员科学研究水平和项目立项率,为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支持。

加大对实验室平台的投入建设力度,全面提高学科点的科研硬件条件,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速度,提高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农林业生产第一线,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扩大学科影响力。

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科的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借助国家、省市和学校各类项目资助,积极申报并选派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赴国外学习或进修(疫情解决前提下),组织教师和研究生积极参加线上线下生态学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争取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积极培养国际留学生和邀请国外专家来华学术交流,进一步提升生态学学科国际影响力。

 

教育部 河南省教育厅 科学技术部 河南省科技厅 农业农村部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西北农业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